不過以徐巧芯為首的許多人並不買單,他們揚言: 不要告訴我們「購買」多少疫苗,我們要知道的是「到貨」多少疫苗。
一項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醫師如果也是電玩遊戲玩家,他們能較快完成手術並兼顧精確度。此外,面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也會隨著玩電玩的時間增多而增強。
這馬上就讓我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常玩「不用花心思」的電玩遊戲(遊戲主要目標是在打擊殭屍、外星生物、怪獸和壞人),真的可以大幅提升某項認知功能嗎?最初我們只想尋找電腦程式的錯誤,卻因此啟動了一項全新計畫——研究電玩對大腦和行為的影響。不過,有些遊戲經驗豐富的動作遊戲玩家不會出現這樣的瞬盲現象,他們可以察覺到每一個出現的數字常常沒頭沒尾像是街邊巷語一段閒話,或是道聽塗說的八卦。台灣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升溫,本土病例劇增,各縣市陸續傳出確診案例。所以,當某些媒體為了收視率,有意無意製造恐慌,利用措辭、畫面以及口氣,都可能間接成為謠言傳播的動力。
數據顯示高齡者在使用這些軟體時,容易轉傳不實資訊,成為假訊息的受害者,也莫名成為幫兇。「消息來源」:某權威人士或不明機構,讓受眾覺得消息是可靠,例如:某醫生表示、某機構證實、國外媒體報導等。畢竟,再怎麼樂觀積極地看待爭執,爭執當下難免心煩意亂、憤怒難過。
但葉光輝卻停下腳步,「過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衝突的傷害、怎麼避開衝突,但日常生活裡家人間發生衝突其實很正常。衝突爆發之際,爸媽與孩子都會感到憤怒或難過,在情緒高漲下,雙方很難達成共識。葉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兼具歷程性與華人情緒觀的「適當表達策略」,是青少年處理親子衝突的好對策。也就是一個人的「情緒調控策略」。
採訪撰文:陳子萱|美術設計:林洵安 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研究 親子衝突是眾多臺灣家庭的困擾。正面看待衝突:吵架雖然討厭但有用。
因此,葉光輝提出「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概念,也就是個人是否能看見衝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義。當中突顯的,正是華人傳統價值觀產生的矛盾。怨恨感:怨恨感影響最大。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臺灣老人家則愛說「囡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傳統文化講求以和為貴,回嘴是「沒大沒小」,隱忍才「不傷和氣」。
暴怒感:青少年階段是情緒的暴風時期,如果孩子認為錯不在己、自尊受到打擊,在無法調節控制下,可能產生暴怒感,轉而用攻擊行為宣洩內心的失控抓狂。葉光輝解釋,吵架爭執有時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價值觀不同、意見不一,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換言之,衝突未必是破壞關係、造成親子壓力的兇手「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樣互動嗎?」葉光輝曾在大學課堂這麼問,舉手的學生寥寥可數。
他花了兩年重新建立理論系統,找出了如何讓衝突事件不導向負面傷害的兩大關鍵。因此第二個關鍵是:情緒產生後,個人如何排解負面情緒,之後又如何面對問題。
什麼是適當表達策略?具體來說,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緒表達」三個階段。於是,葉光輝將問題意識從「如何避免衝突」轉向「如何面對及處理衝突」,進一步探討在衝突發生後,如何降低負面情緒的爆發。
」「這麼辛苦賺錢養你,結果你這樣對我。然而,在以和為貴的文化標準下,衝突便成了「關係破壞者」,當我們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待衝突,就容易將其視為壓力來源。一有意見不合就感覺自己被打壓、被否定,萌生負面情緒。研究發現,怨恨感會導致最多負面行為,包括不良身心症狀、退縮、攻擊及違規等各種偏差行為。」 他重新思考核心問題:衝突只會導致問題行為嗎?衝突難道都只是負面的嗎? 「衝突之所以會有不良影響,是因為當我們停留在負面情緒裡,陷入不斷『反芻』而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沒有多餘的心理能量『處理衝突』。怨恨感:怨恨感影響最大。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臺灣老人家則愛說「囡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傳統文化講求以和為貴,回嘴是「沒大沒小」,隱忍才「不傷和氣」。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敵 與父母、孩子吵架讓人心煩意亂,但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比你想得更嚴重。
衝突爆發之際,爸媽與孩子都會感到憤怒或難過,在情緒高漲下,雙方很難達成共識。當青少年長期感到委屈、冤枉、被不公平對待,或因為處處受到父母管轄、想爭取又無果,可能忿忿不平,最後選擇壓抑自己而萌生怨恨感。
也就是一個人的「情緒調控策略」。畢竟,再怎麼樂觀積極地看待爭執,爭執當下難免心煩意亂、憤怒難過。
但葉光輝卻停下腳步,「過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衝突的傷害、怎麼避開衝突,但日常生活裡家人間發生衝突其實很正常。換言之,衝突未必是破壞關係、造成親子壓力的兇手。暴怒感:青少年階段是情緒的暴風時期,如果孩子認為錯不在己、自尊受到打擊,在無法調節控制下,可能產生暴怒感,轉而用攻擊行為宣洩內心的失控抓狂。「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壓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進入下一階段。
而爸媽想著「我是為你好」,日日忙進忙出,最後卻被指責為直升機父母、虎爸虎媽,自然也是滿腹委屈。找到青少年不同問題行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機會尋求解決之道,聽起來是親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
當中突顯的,正是華人傳統價值觀產生的矛盾。情緒慢慢冷靜後,嘗試抽離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為什麼媽媽總愛拿我跟別人比?」「為什麼爸爸都不相信我?」試著用第三人、觀察者的角度跳開反思: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緒反應?(一聽到某個關鍵字就跳腳?特別討厭和誰比較……?)這些是不是和過去的互動經驗有關?透過體察情緒、自我省思釐清情緒的根源,有助於理解自己與爸媽的感受。
葉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兼具歷程性與華人情緒觀的「適當表達策略」,是青少年處理親子衝突的好對策。他從研究中也發現,父母、小孩對於親子關係的認知,經常天差地遠:爸媽認為自己和孩子親密無間,事實上,子女那頭卻有說不完的抱怨。
」葉光輝點出關鍵原因。情急下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傷人傷己的雙面刃,這時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緒、暫時離開,彼此各退一步,也讓自己冷靜下來。適當表達:忍耐、沉澱反思後再溝通 但是,光有正向心態也不能解決衝突。簡單來說,如果個人能正向的看待衝突,把衝突當成對話的機會,也就更容易緩解負面情緒。
假若沒有負面情緒「火上澆油」,衝突未必會帶來大傷害。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壓力下也可能壓抑自我,不敢正面溝通,累積無盡埋怨。
常見的負面情緒有: 威脅感:多數父母掌控青少年的生活資源,若爸媽常在爭執中採用撂狠話、嚴厲懲罰等手段,如「你再這樣試試看」、「以後休想拿到零用錢」,在權力不對等下可能讓孩子產生威脅感,陷入焦慮不安。負面情緒才是關鍵催化劑。
因此,葉光輝提出「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概念,也就是個人是否能看見衝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義。2013 年葉光輝團隊研究發現,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情緒,會造成青少年各項問題行為,而且不同類型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不同的問題行為。